搜索文集




在線用戶: 76

0 位會員, 76 位遊客

【Yahoo論壇】清零無力、共存無能的「新台灣模式」
台灣新冠疫情爆發,7日單日本土確診382人再創今(2022)年新高。雖然政府嘴上不承認疫情失控,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「疫情還沒到高峰」,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「不明傳染鏈」難以計算,其實就等於清楚告訴國人,疫情已經超出指揮中心的能力範圍,過去的疫調、隔離,都已經無法面對今天的局勢。

面對疫情爆發,指揮中心不斷暗示「要與病毒共存」,行政院長蘇貞昌喊出「新台灣模式」,蔡英文總統也提出「重症求清零、有效管理輕症」的11字真言。但雙北還是不埋單,不斷追問究竟是「要清零還是共存」,因為中央的防疫思維是地方防疫作為的指導,如果搞不清楚中央的思維,地方將無所適從。

不僅中央矛盾,地方政府也矛盾。柯文哲一方面講「要改變戰術」、「與病毒共存」,讓匡列隔離者盡量在家隔離,另一方面喊話鼓勵學校遠距教學,前者是放寬NPI(非藥物介入措施)、降低社會成本,後者則是提高NPI、增加家庭的負擔。高雄市長陳其邁的擴大採檢和其他縣市的預防性停課,也同樣都是圍堵的舊思維。

不管蘇揆的新台灣模式或蔡總統的11字真言,講白了就是「清零無力、共存無能」,政府似乎已經承認「清零」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,但對於如何「與病毒共存」,卻沒有明確的規畫。所以對於現行的所有規定,不敢做任何的放鬆,只期待疫情爆發的速度不要太快。

這樣的做法,若是基於防疫的專業考量,其實無可厚非,如果疫情爆發太快,確實有拖垮醫療體系的疑慮。但不管從蔡總統召開防疫會議不邀雙北,或是各縣市膝反射祭出舊思維的防疫措施來看,都還是把政治放在專業之前,政客考量的並非醫療體系的能量,而是政治的相罵本,不管應不應該、有沒有效,一定要把姿態做足了。

從清零到共存,就像鯀跟大禹治水的差異,前者是防堵,後者是疏導。清零是不斷祭出各種罰則,不斷限制人民的自由、不斷提高NPI,把病毒包得滴水不漏;共存則是放棄圍堵,把疫情疏導到社會成本最低的情況。

正如蔡英文所說,防疫應該是以減災為目標,不是「放任病毒肆虐式」的共存。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,必須要以主動的疏導手段來配合。舉例來說,既然不可能清零,就必須要放棄圍堵的思維,即便不敢一下子鬆手,但也不應該再有任何肆意提高NPI的作為。

原本的圍堵,是政府以《特別條例》突破《憲法》對人民自由的保障,強加了許多的罰則,來達成圍堵的目標。而如今,既然要往共存移動,這些人為築成的高牆,自然應該要慢慢拆掉。

過去兩年的防疫,是衛生機關像警察、像特務一樣,把所有染疫者、接觸者,一個一個抓出來、一個一個連坐,關進「另類的牢籠」裡,以免他們「危害」社會。但面對每天染疫者可能成千上萬的Omicron,這樣的做法就會拖垮整個醫療防疫體系,必須要靠人民的自覺與配合,才可能完善防疫安全網。

如果自首跟不自首的結果都一樣,人民自然不會願意自首;如果接觸、染疫跟重症都喪失一樣的自由,人民必然會趨吉避凶。

雖然政府不斷誇耀台灣的防疫成就,但台灣的篩檢能量遠不如鄰近的日本、南韓、香港、新加坡也是事實,未來必然要靠民眾自己快篩、主動就醫,才可能達到蔡英文11字真言的目標。在此之前,政府必須要先拿掉在輕症者、接觸者身上所有的「枷鎖」,甚至給予適當的鼓勵,才會讓輕症者願意主動現身、主動配合。

疫情進入新的階段,當99.78%的染疫者都是輕症或無症狀時,政府必須要將所有染疫者分別看待,盡可能「豁免」接觸者、無症狀者和輕症者,才能將有限的資源專注地放在中重症者身上。在放鬆管制、去除枷鎖之前,不管11字真言或新台灣模式,都不過是囈語而已。

轉自--yahoo

發表評論


本文章已關閉或您沒有權限發表評論。